2015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5-06-09 13:13:59
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常考的题型,现代文阅读的类型主要有议论文和记叙文等,同学们要掌握好这些阅读技巧,下面给大家带来2015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,希望大家能把这些知识点记忆下来,对大家做阅读有帮助。
考纲要求:
1.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
2. 分析文章结构,把握写作思路
3. 归纳内容要点,概括作品主题
4.欣赏作品形象,赏析作品内涵,领悟作品艺术魅力
5.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
6. 思考探究
考两种思维: 分析综合
分析、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、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。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,分析必须以综合为指导。
①要分析每一个要素,②要抓住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,③要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。
应考策略
两个准备:细读文本、筛选信息
1.确定筛选范围。2.借助信息标志。(如关联词语、表顺序的词语、指代性词语、插入性词语、总起句、总结句、过渡句、呼应句、设问句、反问句等)
两个法宝:知人论世、披文入情
只有知其人、论其世,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,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。
文学作品以情为本,因而阅读鉴赏要“披文以入情”,即探究文章表现什么情,怎样表现情,效果如何?
三个原则:整体原则、客观原则、深入原则
1、前后勾联,立足整体。2、回归文本,实事求是。3、表里参验,由浅入深(思想情感,表达效果)。
三种题型:词句题、内容题、技巧题
题型一:分析文章词句(前后勾联,表里参验)
一:前后勾联(分析语境):
一、分析句子语境(即句子结构及成分间的关系) 二、分析段落语境 三、分析全篇语境
二:表里参验(由浅入深):
一、由浅到深。二、由局部到整体。三、由确认手法到分析效果
题型二 概括文章内容(细读文本、客观全面)
理解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分析结构——掌握内容——洞悉思想——体会情感的渐次深入的过程。因此对文章内容的迅速把握应该以分析文章结构为前提和基础。
分析文章结构
第一步,逐段细读,概括段意。方法:①、寻找中心句。②、根据关键词语归纳。③、自己概括。
第二步,前后勾联,理清思路。方法:借助结构标志信息。(标题、过渡段、承递性词语、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)
概括中心的两种方法:①摘取原文,稍作修改。②综合归纳,求同存异。
几种错误:①以偏概全。②主次不分。③自以为是。
附:分析观点态度
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,如抓住一些议论性或抒情性关键语句。其次,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,如“认为”、“觉得”和一些主旨句等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通篇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是最基本的要求。
题型三 分析写作技巧(披文入情,分析效果)
一、两种常考文体
1、散文:抓住形与神、情与景、托物与言志的关系,以思想情感的抒发为中心。
2、小说:抓住情节、人物、环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,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。
二、六种考察角度:
(1)从材料组织上看,要注意材料是否典型,详略是否得当,使用哪种顺序,有无线索贯穿。
(2)从结构方式上看,要注意开合、伏应、过渡、波澜、完整五个方面的问题。
(3)从形象塑造上看,要注意情节的安排和人物描写的方法。外貌、语言、动作、心理、细节、场面、正面、侧面等。
(4)从表达方式上看,要注意记叙、描写、议论、抒情、说明五种表达方式的相互为用。
(5)从表现手法上看,要注意常见的手法。(联想、想象;烘托、渲染;比喻、象征;托物言志、借景抒情;虚实结合、动静相衬;欲扬先抑、以小见大)
(6)从语言风格上看,要注意语言特色、修辞手法。
三、答案要求:
1、指出手法,分析作用。2、分条作答,多多益善。3、组织语言,仔细推敲。
附:表达技巧术语归纳
一、结构安排
处理材料的技巧:选材围绕中心,处理详略得当;材料要典型、真实、新颖、有力。
布局谋篇的技巧:开门见山、卒章显志;首尾相呼、伏笔照应;过渡铺垫、层层深入;波澜悬念,曲折有致;起承转合,结构完整。
“结构功能句”的作用:
1、首句——统领全文、提纲挈领、引出下文,为后文做铺垫、埋下伏笔; 2、尾句——总结全文,深化主题,照应上文,前后呼应,言有尽而意无穷,回味深长。
3、转承句——承上启下,过渡,承接上文,引出下文; 4、中心句——点明中心、揭示主旨; 5、点睛句——点明全文中心,统领全文;句子含义深刻,耐人寻味,读后能给人以启迪。 6、情感句——抒发强烈内在情感,直抒胸臆; 7、矛盾句——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,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。揭示深刻内涵,表达深刻见解。
二、表达方式
(一)记叙
叙述人称:第一人称:叙述亲切自然,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,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。 第二人称: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,便于感情交流。
叙述方式:倒叙:造成悬念,引人入胜。 插叙: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,补充说明,使情节更加完整,结构更加严密,内容更加充实丰满。
(二)描写
从描写角度上分为两类:正面和侧面。正面描写直接表现人物、事物;侧面描写烘托突出人物、事物。
从描写的作用上分为三类:①再现自然风光的景物描写。②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环境描写。③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的人物刻画。
1. 景物描写:具体描写自然风光,营造一种气氛,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。
2.环境、场面描写: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,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,渲染气氛,更好地表现人物。
3.肖像、动作、语言、心理、细节描写: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,刻画人物性格,促进情节的发展。
(三)议论之论证方法
1、比喻论证,通俗易懂,深入浅出,容易被人接受。
2、类比论证,以浅寓深,以近比远,形象鲜明,有很强的说服力。
3、对比论证,鲜明的对比,使文章更具说服力,给人印象深刻。
4、举例论证,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,事实胜于雄辩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。
5、引用论证,具有权威性,论证有
(四)抒情
直接抒情:直抒胸臆
间接抒情:1、借景抒情 2、托物言志 3、借古讽今 4、借事抒情
(五)表达方式的相互结合
1)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、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;2)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;3)说明文中描写、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。4)夹叙夹议,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,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,阐发议论,读来饶有兴味,深受教益,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,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,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,使立论有根有据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。
三、表现手法
1、联想想象,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,形象更丰满、生动,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。
2、烘托,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,使文章曲折含蓄,独具风格。
3、渲染,对所写对象作多方面的、突出的挥洒铺陈,集中描写,用以加深文章主题。
4、象征,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,借此言彼,托义于物。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,含蓄深刻,增强文章的表现力。
5、托物言志,通过描写客观事物,寄托作者的某种感情、抱负和志趣,含蓄委婉而形象生动。
6、借景抒情,通过景物的描写,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,含蓄委婉而形象生动。
7、虚实结合,有变化之美,有和谐之美,有想象之美(有想象空间)。
8、动静相衬,动衬静,静衬动,烘托反衬,相得益彰。
9、欲扬先抑,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,引人入胜;另一面蓄势铺垫使感情的抒发更加酣畅深沉。
10、以小见大,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,往往显得简洁别致,含蓄深沉。
四、修辞手法
1.比喻:①化平淡为生动,②化深奥为浅显,③化抽象为具体。
2.比拟: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(指拟人),描写生动形象,表意丰富。
3.借代:以简代繁,以实代虚,以奇代凡。
4.夸张:烘托气氛,增强感染力,增强联想;创造气氛,揭示本质,给人以启示。
5.对偶:便于吟诵,易于记忆,使词句有音乐感;表意凝练,抒情酣畅。
6.排比:节奏鲜明,内容集中,增强气势;叙事透辟,条分缕析;长于抒情。
7.反复:写景抒情感染力强;承上启下,分清层次;多次强调,给人以深刻的印象。
8.对比: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、更突出。
9.设问:自问自答,提出问题,引发读者的思考。
10.反问:强调语气,语气强烈,强化情感。
五、语言风格
1)语言是否准确、简练、生动、形象;2)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(幽默、辛辣、平实、自然、简洁明快、含蓄深沉等);3)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(比喻、拟人、排比、夸张、通感等)。
以上就是我们学大教育给大家带来的2015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,阅读理解也是有解题技巧的,希望大家多做练习,多摸索做题技巧。
热门资讯

-
省教育考试院特别提醒:广大苏州高考生高考报名事项
2018-11-11 -
★2019年江苏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报名工作的通知
2018-11-04 -
2019年高考生可以利用的4个高效学习时间点
2018-11-02 -
2019年江苏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简介
2018-11-02 -
★2019年苏州市初中入学择校指南
2018-10-25 -
初二学生如何从一开始就学好物理
2018-10-04 -
物理老师给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10个建议
2018-10-04 -
2019年江苏空军招生:招飞行员初选检测安排
2018-09-28 -
2019年苏州中考重点高中择校方式【苏州十中】
2018-09-21
热门问题
-
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?
2021-09-03 -
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?
2021-09-03 -
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?
2021-08-13 -
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?
2021-06-25 -
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?
2021-06-25 -
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?
2021-06-18 -
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?
2021-06-18 -
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?
2021-06-04